我國發電設備如何在危機中突出重圍
2008年,受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發電設備生產的增長速度明顯放緩。據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發電設備中心最新年報統計,2008年我國共生產發電設備13314萬千瓦,同比增長4.3%,增幅下降6.2%。
總量創紀錄 增速放緩
雖然,從總量上看,這一數字還是創歷年之最,但增速放緩跡象明顯。從2008年5月起同比增速逐月走低, 1-11月的增速最低僅為1.01%,比最高點1-4月20.58%的增速下降了19.57%。
其中,火電機組完成10255.83萬千瓦,占發電設備總量77%,同比增長3.3%。水電機組完成2297.92萬千瓦,占17.3%,同比減少11.8%。核電166萬千瓦,占1.2%,風電機組719萬千瓦,占5.5%,同比增長154.1%。其中哈爾濱、東方電氣、上海電氣三大集團生產發電設備占全國的75%。
可以看到,在發電設備中,火電大機組比例逐步上升,高效、清潔能源機組已能批量生產。另外,水電70萬千瓦機組已實現自主化批量生產,而核電機組生產處于加速階段,風電機組生產進入高速增長階段。
2008年,在火電大機組中,30萬千瓦及以上汽輪發電機完成8284.1萬千瓦,占火電機組的81%,比2002年增長32%。其中,60萬千瓦級機組已成主力機組,共生產完成64套,總計4037.5萬千瓦,其中有超超臨界機組9套、超臨界機組36套。而30萬千瓦級機組完成86套,共計2731萬千瓦,其中有循環硫化床機組12套,35萬千瓦超臨界機組4套,40萬千瓦級燃氣輪機聯合循環機組完成8套,共計315.6萬千瓦。
在三峽右岸機組招標中,有8臺機組由哈爾濱、東方電氣中標。目前,70萬千瓦水電機組已經能夠自主化生產,去年底三峽26臺機組已全部發電。2008年完成生產70萬千瓦水電機組7套,其中包括:三峽右岸機組、龍灘機組、小灣機組、拉西瓦機組;此外,完成生產60萬千瓦水電機組2套;35萬千瓦水電機組2套,30萬千瓦2套。
與此同時,2008年我國核電機組生產開始加速,完成核電發電機秦山二期擴建1#機、嶺澳二期1#半轉速機、嶺澳二期1#半轉速機。上述機組核島部分主要部件在陸續完成,如蒸汽發生器、穩壓器、堆內構件、控制棒驅動機構、電氣貫穿件、環形吊車等。
風電機組生產在2008年取得了高速增長。目前,內資、合資企業生產風電機組已占主導地位。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連華銳3兆瓦海上機組已開始投產、湘潭電機2兆瓦機組已批量生產,而1.5兆瓦風電機組成為目前的主要機型。
出口方面,2008年我國出口到國外的水電、火電、風電機組204套,共計1451.68萬千瓦,占發電設備產量的11%。其中,60萬千瓦亞臨界機組8套、30萬千瓦級機組19套。位居出口前四名的企業分別是東方電氣集團、上海電氣電站集團、哈電集團、北重,分別出口19套/461萬千瓦、18套/455萬千瓦、14套/228萬千瓦、5套/165萬千瓦。據悉,我國發電設備主要出口到美國、印度、印尼、巴西、越南、土耳其、蘇丹、日本、德國、巴基斯坦等國。
在生物質發電方面,2008年我國完成生物質發電4套,共計4.8萬千瓦;垃圾發電11套,共計4.5萬千瓦;余熱發電46套,共計178.7萬千瓦?梢钥吹,生物質發電、垃圾發電、余熱發電處于增長態勢中。
形勢嚴峻
目前,在金融危機影響和行業自身積累矛盾爆發的情況下,我國發電設備行業面臨的挑戰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
據發電設備企業反應,目前企業面臨排產難、資金難等問題。據了解,目前發電設備行業后續需求不足問題日益突出,已經交付了定金的訂單也充滿變數。另外,在建電廠因為項目核準、資金到位、基建進度以及出口變數等原因導致項目延遲執行,項目實施過程中面臨的風險較大。
企業新增訂單也出現下降,由于電力企業資金緊張,目前部分在制項目或已交貨項目貨款回收明顯困難,國內某些在建電廠要求延遲交貨,有的國外電廠也是如此,這使得產成品增加,庫存加大。資金回籠成為設備制造企業生產經營的一大難題,加之2008年上半年為安排今后生產采購了大量高價位材料尚有待消化,企業現金流面臨較大壓力。
此外,大型鑄鍛件及耐高溫高壓鋼材等原材料的供需矛盾也日益突出。據了解,國內重機廠大鍛件產能和質量不能滿足發電設備廠家的需求,而電廠業主普遍指定進口,導致重機廠即使有產能也無訂貨的尷尬局面。目前大部分關鍵原材料供應受制于國外廠家,成為發電設備生產的瓶頸。
多舉措積極應對
如何應對目前復雜多變的形勢,成為企業關心的焦點。首先,防范風險是企業的頭等大事,包括要分析多方面的因素來確定項目排產計劃,控制機組的生產節奏。計劃排產要從過去單一滿足合同交貨期變為滿足提高企業經濟運行質量、防范風險和達到交貨、收款、利潤的平衡。同時控制產能擴張速度、現金流、匯率風險、出口結匯風險,進行合理的投資。
其次,應該繼續鼓勵發展水電、風電、太陽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建設項目,加快核電、水電、上大壓小、改擴建水電等政府鼓勵項目的核準,同時發展符合節能減排要求的新產品,尤其是在常規火電領域,應當將注意力轉向熱電聯產、空冷發電機組、循環硫化床鍋爐等。
再次,推動發電設備原材料的國產化。國家應對大型鑄鍛件和關鍵原材料的國產化繼續給予扶持,加快重機企業技術進步,使大型鑄鍛件生產能力盡快提高,以滿足發電設備制造的需求。同時,協調、說服業主支持鑄鍛件國產化,對超(超)臨界機組使用的特殊管材,鼓勵企業盡快開發和使用。
最后,應加大對發電設備產品的出口補貼。目前,發電設備制造企業出口產品數量所占比重越來越大,2007年出口機組達500萬千瓦,占當年產量的4%,2009年按合同將生產出口機組1800萬千瓦,比重將達到18%。而近兩年人民幣匯率的變動給企業帶來了較大的兌匯損失,希望國家有關部門給予出口企業一定的政策性補貼,提高出口退稅率。
目前,在電力需求增速低于電力裝機增速的情況下,企業應審視生產經營策略,把當前作為休養生息之機,彌補在引進技術的消化和吸收、國產化能力和開發能力的培養等方面的欠缺,抓住此次“危機”中的“機遇”,在度過危機的同時,為未來謀求更大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